作者:胡静
(相关资料图)
慢行在安徽歙县渔梁古镇,狭长的巷道铺着鹅卵石,凹凸的感觉透进脚心。雨和沙,会顺着凹痕滑走。滑走的,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。
渔梁古镇位于歙县徽州古城东南1.5公里,是曾经徽商兴盛时重要的码头,见证记录了徽商的起落,至今仍保存着古代街衢、水埠的原始风貌。如果你从空中俯视,会发现古镇像一条大鱼贴着江边。老街贯穿全镇,恰似大鱼的脊椎骨,南北垂直衍生出的十数条巷子则是鱼骨刺,地面光滑锃亮的卵石就是鱼鳞了。于是,它有了个俗称——鱼鳞街,而官名则称“渔梁街”。
冠以“渔梁”之称,或许是希望这个小渔村挑起古徽州兴起的大梁?而这样的希望源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——傍依新安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练江,是连接长江、新安江水系最短的通道,也是通往京杭大运河的通道。商贾外出、官员往返,都必经此道。
老街上多为明清时期的房子,巴慰祖故居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古宅。门头古朴精致的砖雕,显示出主人身份的尊贵。门虚掩着,轻扣生锈的狻猊铜环,吱呀一声,推门而入,一面古铜色木板照壁,使得光线很暗,那份古旧的气息尤为浓郁。旧时有货船经过渔梁,便在此处暂时存放货包,然后再转散到周围地区,它也是整个渔梁街上最大的商行。而这些货物均从渔梁街北侧的十数条巷子运来。
对面便是姚家巷,圆拱形门洞,瓦当门头,斑驳的白墙,弯弯深深的巷子,马头墙错落有致。青石板路一直通往江岸,千年来上上下下,青石板已被脚底磨得光滑透亮。
逐级而下,就到了渔梁坝。这座被称为“江南第一都江堰”的拦河大坝始建于唐代,明代重建,由大青石砌成。每块青石重吨余,每垒十块青石立一根石柱,每块上下层之间用石錾嵌入固定,每层各条石之间用石锁相扣,上下左右紧连一体,构筑成跨江而卧的大坝。坝中间开大小不同三道水门,用于排水。如此巧妙的设计,实在令人惊叹。站在坝上,仿佛能听见打夯的号子声、叮叮当当的砸击石头声,仿佛能看到一群光着古铜色膀子的工匠在奋力举凿敲打、弓身搬运。
暮雨晨风,徽商从这里起航,几十万个晨昏在江畔踏马走过。长长一段丝茶桐油输出的好光景,把新安江乃至长江流域的乡村与城市都照亮了。
渔梁坝的诞生,是新安江的选择,是徽州这片土地的选择。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。两岸的土地因它的管理而安稳,徽州与京杭的交通因它而畅通。渔梁街,也因它而热闹起来:歇脚的、留宿的、久居的,酒肆客栈有二三百间,当铺商行里,山珍杂货、粮草药材、布匹烟叶应有尽有,繁华了几百年。
千百年过去,江山风月面目全非。徽州商埠兴衰更替,时代洪流涌动向前。当过往繁华落尽,人们在雕梁画栋间寻找徽商的历史传说,祠堂、牌坊已成为供人凭吊的历史,渔梁坝还在,且依然不改初衷,滋养一方。虽不复舟来楫往的繁华,但其辽阔之状还在,风物辽阔,文气辽阔,立于坝上,思绪从初唐至今日,怀古之心也辽阔。
举首四望,坝上碧波如镜,鱼翔深潭,偶有小舟拨浪,激起涟漪,恬静安闲。坝下乱石嶙峋,浪峰咬石。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阳山,林木葱郁。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,夏草萋萋,晴川历历,落霞依旧,孤鹜高飞,江水远逝,长天仍在。江风吹乱水草,几只鸟结伴缘水而行,渐飞渐远,凝成一线,消散在江的上空。
岸边的观澜山房挤挤挨挨临水而立。白的墙、青的瓦、褐色的木房子,形成许多或明或暗、明暗交织的饱满色块,像画家塞尚的作品。几株垂柳随意散漫站立,婀娜,缥缈,让人心情舒畅。有风拂动柳丝,便感觉有嫩绿的音符跌落,溅在清冽的水面上。
渔梁坝忠实地守护着练江,疏导着练江,让它旱时丰盈,涝时清秀,永远美丽,永远善解人意。这样的遇见,造就了它们生命的坚韧绵长,延续了数百年。
过去,渔梁坝承载过太多历史和人文的负荷,现在,坝依然存在,练江依然流淌,坝的宁静与沉着,练江的丰腴与明快,都是一种美。大美无形亦有形,水之美、山之美、诗意之美,一如渔梁之美,若隐若现。
傍晚,折身回渔梁街,一些老宅已点了灯,灯光暗黄,从木窗里透出来,很温暖。
X 关闭
2月7日,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...
科技日报合肥2月8日电 (记者吴长锋)8日...
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...
2月8日,当看到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漂亮的高...
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(记者张佳星)记...
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(记者王连香)记者...
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(记者张梦然)据...
科技日报讯 (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赵鹏跃...
2月2日,海军航空兵某旅组织战备巡逻。刘...
“前方道路遭‘敌’破坏,车辆无法通过。...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声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